企业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多项政策支持下 “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更好把握

中新经纬9月30日电 (张芷菡)近期,“专精特新”企业相关话题引发持续关注。随着“专精特新”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企业如何利用好政策红利、把握市场机会,是很多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

9月28日,中新经纬举办第四期“行业主升浪”专题会议活动,主题为“专精特新”浪潮下企业的进阶之路,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券商分析师、基金经理参会。与会专家认为,保持独创性、精益求精,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准则。

专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会议首次将“专精特新”和“补链强链”“卡脖子”联系在一起。

创新是打通产业链堵点、“补链强链”、畅通从“科技”到“产业”的循环机制的关键点。“专精特新”企业“小而尖”“小而专”的特点也要求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实现创新突破。

赛诺医疗董事会秘书黄凯指出,“作为‘专精特新'企业,我们对创新和专业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医疗行业中,有一些跨国公司实际类似于一种平台型企业,企业涵盖的领域比较广,在市场中出现新需求、新产品的时候,通过收购并购成为巨无霸企业,获取创新来源。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多的应该注重专业化、精细化、集中发展。”

塞力医疗董事长温伟表示,独创性、精益求精是企业追求的重点,从整个行业看,如果企业发展缺乏独创性,行业就会陷入低端的重复竞争,从而更使企业缺乏精力与经费去研发和创新。

不过,并不是所有形式的“创新”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温伟指出,从企业所处的医疗行业看,创新与独创性应该体现在对病人治疗有临床意义、对病患救治有作用的,而不能为高收费进行“创新”。

此外,为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相关配套有利于企业成果转化、产业推动。“比如创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落地的问题。企业从海外引进一些前沿的创新项目到国内,在国内实现知识产权的落地,在注册时因为标准上的不清晰而面临困难,这些都需要相关政策的明确和支持。”温伟说。

智能制造是突破方向

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表明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非常稳固。但是,制造业产业链中关键技术、核心基础零部件仍存在短板。“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中国制造业高端跃升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威星智能董事会秘书张妍表示,“我们所处的环境中,传统企业衰变、大企业裂变、小企业也在不断改变,是一种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发展的过程,企业必须抓住自身优势结合互联网数字经济促进转型发展。”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确实是关系到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张妍指出,企业要抓住自身技术优势,促进转型发展。比如,制造业企业可以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工厂。

环境变化的同时,市场需求也在随时发生改变,提升需求变化适应能力是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业企业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

“威星智能所处的行业是燃气行业第一个细分领域,客户是类型相对比较单一的燃气公司。但是客户的需求、对产品的要求各不相同。”张妍说,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要适应每个客户要求,必须要打造柔性供应链。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全链路管理,实现高效的智能配置,并将信息化系统使用在数据中心以挖掘数据,更好地了解、进行公司内部从最初的设计需求,到生产、制造、发货、服务等全链路的数据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满足企业管理需求和满足客户需求,也使企业具备了柔性制造能力,让企业业务拓展具备可能性。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制造智能化发展,将为企业发展和人们工作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在一些细分领域中,对智能化的探索,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已经走在前面。

“专精特新”企业如何防止被淘汰?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潜力巨大,但同时由于其大多体量较小,尚处在发展期,在生存与发展中仍面临挑战与困难。“专精特新”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并实现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这既关乎企业生存,也关乎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