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研究]近期矿难事故反思及信息传播启示

近一个多月以来,山西、山东、四川、贵州等地接连发生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教训惨痛。

11月18日,山西平遥峰岩煤焦集团二亩沟煤业有限公司违规开采保安煤柱,引发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5人遇难、9人受伤(其中5人重伤);11月19日,山东能源集团梁宝寺煤矿在3306皮带顺槽过断层高冒区采用高分子材料充填后引发自燃,11人被困(现已获救);12月14日,四川杉木树煤矿矿区透水事故,造成5人死亡,13人被困(现已获救);12月17日,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广隆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16人死亡。

发生矿难事故,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关注事故现场情况。多少人被困、多少人救援、事故现场的场景等都是舆论讨论的话题。第二,关注救援进展情况。救援是否顺利,被困人员是否平安,此时,若有成功脱险的消息,舆论紧张悲愤的情绪也将有所缓和。第三,关注相关部门的动态。是否全力组织救援力量,是否认真调查事故原因,是否积极开展追责、赔偿、整改等善后工作。鉴于此,在矿难事故的相关报道中,应注意到这些民众所关心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传播与引导,稳定社会情绪,打造有利于救援工作的舆论环境。

梳理成功救援案例,传递正能量信息

矿难事故中,“被困人员生还”可以说是最暖心、最令人振奋的消息。12月18日,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救援现场传来好消息,被困13名工人全部成功升井,这是令人欣慰的生命奇迹。“84小时!四川煤矿事故被困13人全部获救!”“心头坚信有人来救”“劫后余生后福绵绵”等消息不断在网络上传播,一定种程度上也缓解舆论场的悲伤情绪。

事实上,以往也曾报道过一些不抛弃不放弃的矿难救援成功案例,将这些案例进行梳理传播,对矿难救援以及被困人员逃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有诸多成功救援的案例,可以提振救援的信心。二是,社会更加全力支持救援行动,可以为救援工作营造较好的舆论环境。三是,这些成功救援与脱险的经验,经过传播,也可以为其他人所借鉴,若自己身涉矿难,或许也可以成为逃生的一些参考方案。

重视矿难救援报道,树立公众信任形象

矿难救援,从来都是无比重要、无比艰难、无比复杂的课题。同样的,如何向大众讲述矿难救援工作,也是一件重要且有难度的任务,对于救援工作与舆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突出救援力量的训练有素。例如,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的协调联动,千米钻机、大型潜水泵、侦测机器人等先进设备的综合利用,提升了矿难救援的整体实力。通过这些信息,增强公众对矿难应急救援力量的信心。据媒体报道,在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中,3台智能机器人下到矿洞探测工况、瓦斯和水温,为排水后救援人员进洞探路。随着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事故救援的力量也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

另一方面,对困境中的被困者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营救态度,是对生命负责的应有立场。例如,11月19日晚,山东梁宝寺能源公司井下3306掘进工作面发生一起火灾事故,造成11人被困。在所有办法陆续失灵时,事故救援指挥部坚持认为,井下有10.8厘米直径的供水管、通风管,还有直径1米的风筒,能形成一个适合生存的安全港。现场救援指挥部多次根据地下复杂的情况调整救援方案,持续向迎头位置输送新鲜空气,同时在风机后堆放冰块,尽可能地为被困人员降温,为他们后续获救提供了生存保障。11月21日上午,距离事发近40个小时后,11人全部获救。在矿难救援报道中,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传递,有利于让大众更加全面地认识救援力量的强大,树立值得信任的矿难应急救援队伍形象。

讲述自救经历,提升矿工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

梳理矿难救援成功案例发现,每一次成功脱险,不仅有赖救援力量的强大,更是离不开自救能力的支撑。所以,对于矿难成功救援的报道,一方面要强调救援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凸显被困人员的自救行动。

比如,在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中,最终全部获救的13人正确应对,为救援创造了条件。据报道,被困期间,矿工们轮流打开安全帽上的矿灯,以确保洞内保持光源,在漫长的等待中大家保持了信心;被困人员熟悉井道地形,灾难来临选择了生存几率最大的逃生方向,且没有走散,减少了救援的困难;被困人员逃生到地势较高的独巷,且有相对充足的空气。巷道内温度维持在24摄氏度左右,为大家保存体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再比如,山东梁宝寺煤矿火灾事故中,被困的11人也采取了行动——直径1米、由阻燃材料制成的风筒,成为他们选择的逃生通道。4名干部分成2人开路、2人殿后,其余7人在中间,有序自救。凭着对外界温度的感知,被困人员在风筒中爬行300多米、跨过着火带之后,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切开风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