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访中国
原标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当前,如何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特别是财政、金融等方面改革如何推进?就相关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记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如何统筹推进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刘尚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来考虑改革,形成一盘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深化改革。
改革涉及方方面面,首先是理顺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二者要形成良性循环。科技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特别是科研院所要进行改革,充分赋予其法人自主权。同时,财政政策如何完善科技投入的方式和更有效发挥作用等,都需要关注。
其次,要理顺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应通过完善教育投入方式,促进教育转型;扩大教育机构的办学自主权,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通过相关政策举措进一步提高社会办学的积极性,使之与政府办学积极性更好结合起来,让市场、社会、政府的力量形成合力。
医疗卫生、文化等涉及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从经济学来看又属于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不仅能促进人力资本平等积累,提升创业就业的质量,同时又构成长期供给的动力。这些方面改善了,就可以实现以供给创造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的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的局面,有助于实现国内大循环。
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都涉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问题。我认为,事业单位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在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方面下功夫,释放事业单位的活力和创新力。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要增强预算的宏观配置能力,提高宏观配置效率。要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与经济社会中期规划相衔接,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记者:疫情发生后,国内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如何应对这种不利影响?
刘尚希:中央明确提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这里很关键的就是中小微企业问题。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城镇就业的主体,保就业就得保这些市场主体。保就业才能保收入,才能有效保障民生。
过去往往认为,只有扩大投资、保增长才能保就业。实际上,在数字化背景下,要重视“自我就业”,比如创办一个小微企业,既是就业也是创业。目前,在互联网大数据基础上形成了很多创业就业平台,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对内循环来说非常重要。
把保就业摆在首位,不是简单地由政府去创造就业岗位,而需要梳理现有的规章制度,为创业就业创造条件。特别是利用数字化平台,促进新发展阶段的灵活就业。这些小微企业的就业,既能创造需求,也能创造供给,汇集起来的力量非常可观。
以前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可以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建立风控模型,促进小微企业融资。这方面需要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尤其在监管方面,要对监管规则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央从财政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企业获益明显。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譬如在增值税减免的同时,还应考虑减免企业所得税。
重视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记者: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刘尚希:面对疫情冲击,财政有双重任务。首先是疫情对企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财政要应对收入下降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过紧日子,调整支出结构,保障财政可持续。其次,在财政面临很大压力的情况下,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对冲经济社会领域的各种公共风险,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