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育人现状与对策思考*
信息时代对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深,智能数据分析等现代科学研究方式逐步改变着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高等教育在构建以企业、市场和产学研相辅相成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动物医学专业和养殖业息息相关,保障着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企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规模持续扩大,产学研协同育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种全新模式。
一、动物医学专业现状
从教育部颁布的《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建校企对接平台,广泛实施产学合作育人”,过程见证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在我国实施和受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正逐步深入,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随着改革继续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方式日趋完善,多元化的动物医学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正逐步建立。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问题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受重视度不够
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缺乏整体系统规划,未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管理机构,产学研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处于偏向引进理论研究教师,而双师型教师欠缺和学术型教师占比过大是目前大多高等院校存在的问题。
(二)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模式比较单一,且更偏向于学科型,特色不鲜明。目前协同育人模式主要以产生的专利或技术来解决企业中出现的实际难题。且企业实习基地数量相对较少,导致产学研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待改善
高校与企业在理论和生产实践容易产生信息交流不畅,阻碍了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开展。极少企业能够将整个生产过程在课堂及时展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衔接,学校和企业交流信息化基础投入仍需加强。
(四)课程设定中实习实训学时偏少
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学生对相关企业生产状况了解较少,课程体系与产学研协同培养要求不匹配,存在实习实训学时较少,学生在进行生产实践时,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创新性未得到体现,学生不能强化锻炼实践技能。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解决对策
(一)学校制定产学研政策,提供学院企业协同育人自主权
高等院校科研工作是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校应鼓励高校教师从生产出发,利用现有科研条件解决生产中所遇问题,为产学研的进一步合作开展打下科研基础。
(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高等院校应该在建立科学研究激励制度的同时,加大实践实训在课程体系中占比。联合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积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实践直观感受
高校应联合企业加强网上教学。教师可在生产基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网络直观感受,生产中所需设备或方法直接在课堂上展示,方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四)增加实践占比,增强培养方案特色
人才培养应综合学院特点和企业需要,在总课程设计中形成以实践生产为特点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从政策上保证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依据生产实践,构建新的考核体系,考核相关专业在生产实践中所获得的成果和质量。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可通过引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定实践水平认证标准等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确保学生在高校中所学知识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同时,保证人才培育质量。
(六)制定奖励制度,增加奖励方式
高校教师或企业相关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使用设立的基金对相关教师进行奖励,从而提高教师和同学积极性,保证协同育人制度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教育是提升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协同,既解决企业科技创新难度大的问题,又补充了高等院校在生产实践中技术和应用上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1]沈烈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