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改革背景下减税降费对企业会计的影响研究
一、财税改革背景下我国减税降费的现状及政策导向
(一)财税改革下我国减税降费现状
财税改革4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财税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2012年,这一阶段基本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财税管理体制;第二阶段是2013年至目前,这一阶段主要以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要求。在十九大会议上,围绕下一轮财税改革做出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的部署[1]。
在财税改革进程中,税制改革涉及六税一法,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和税收征管法。直接税与间接税改革齐头并进,不断推进以健全地方税体系为重点的税制改革。2018年的财税改革重点在减税降费,主要在增值税和个税两方面不断发力。
2018年以来,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我国财政政策在聚力增效的同时,大力推行减税降费措施。2018年初,我国确定了全年减税降费1.1万亿元的目标,其中包括减税8 000亿元,减费3 000多亿元。刘昆表示:“2018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预计将超过1.3万亿元,同时我们还在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2]2019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将惠普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措施结合起来,重点降低制造业与小微企业负担,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切实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全年将减轻企业税收与社保缴费负担近两万亿元。
(二)我国减税降费的政策导向
从宏观政策上看,我国税收制度总体方向应遵循“低税负,严征管”原则,要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社会的和谐稳定及集约型经济的发展。
1.我国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宏观目标
(1)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国家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要注重对需求侧进行优化提升。需求侧主要由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减税降费能够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降低国内产品价格,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同时,税收应体现出国家政策取向,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起到正向积极作用,例如,税收政策应向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现出倾向。
(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加大、行业发展不均等,对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隐患。税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制度、财产税制度和社会保险费制度的不断完善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减轻企业税负,通过各类税收优惠和政策,促进各行业均衡发展。
(3)发展集约型经济。集约型经济是与粗放型经济相对应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有低消耗、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税收能够矫正市场失灵,规制市场主体行为,改变负的外部效应,降低发展消耗并提高发展效益。例如,国家可以利用环境保护税、资源税及其他税促进环境保护,引导市场风向,发展集约型经济[3]。
2.我国减税降费的主要政策
从具体工作部署上看,我国将进一步减税降费减支。“减税降费”入选2018年经济类十大流行语,在这一年中,我国减税降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减税降费的呼声仍然很高。2019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小微企业推出了一批惠普性减税措施,包括对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的加大、增值税起征点的提高和对小微企业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六税两费的减半征收。2019年的减税降费工作将以调降增值税和社保费率为主,在加强税收管理的同时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增值税税率结构将进一步简并。2017年7月,我国正式实施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政策,增值税税率结构由原来的四档简并至17%、11%、6%三档;2018年5月,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适用税率由17%降至16%,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适用税率从11%降至10%。与此同时,我国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进行了统一,将工业、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标准提高至500万元,并一次性退还先进制造业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电网企业一定时期内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